农业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质量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学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5日     作者:农业科学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西昌学院前身为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建校初即开设了农学专业,至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农业战线培养了大量人才。农学专业紧紧围绕攀西经济开发,努力构建区域发展平台,长期致力于四川民族地区高等农业教育和高原及亚热带作物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十多项。2003年以来,农学专业根据学校"立足凉山、面向全川、积极为四川攀西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升水平,持续发展"的办学方针,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掌握最新农业科学技术,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指导或管理,能扎根民族地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依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新改革为动力"的教学改革方针为指导,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影响农学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团队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晋级晋职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2、依托课程群,打造相应教学团队。利用农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三类课程群,分别组建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老、中、轻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学团队和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企业、实训基地去锻炼,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动手能力;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鼓励考取专业资格指导证书,尽快提高实践实训的指导能力;三是以高原及亚热带作物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紧密联系攀西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带头人和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四是适当聘用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4、严格执行"传,帮,带"。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制度,导师由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要求新上教师岗位工作的毕业生以及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不满2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接受导师的指导,担任老教师的助手。

  5、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将每位青年教师吸纳进科研团队,并在参研的基础上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须先承担2-3年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6、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对新引进的硕士、博士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和新评聘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优惠和奖励,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优化团队结构。

  7、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教师眼界,促进教师学习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邀请合作单位的同行专家、领导以及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企业高管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的制定、论证与指导,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搭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两个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地方性、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并把握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推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整合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基础更加扎实,知识愈加拓展,实践得到强化,技能得以培养,素质明显提高,质量得到提升。

  3、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利用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组织协调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协调,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将职业规划纳入教学过程,并将此延伸到整个大学的教育阶段。

  4、鼓励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所承担课程的相关资源上网,并定期网上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积极打造并逐步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农学专业精品开放课程体系。

  5、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保证选用教材和编写教材的优质化,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发挥教师教学和科研优势,自编适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参考教材,并结合"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配套实习、实训教材,积极选用"21世纪教材"等优质教材。

  6、建设"植物标本馆"、"昆虫标本馆"、"农具展示馆"和"现代设施农业展示馆",为农学专业学生搭建感性认识平台,增加学生阅历水平。

  7、加大力度,与合作单位强化实习、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更高的操作平台。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2、建立本科学生学习导师制,每5-6名学生配备1名学习导师,导师每月指导学生不少于1次。导师职责主要为帮助、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进程,为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小班教学班级人数一般为45人以下,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4、实行动手与创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打破实验室界限,建立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新机制;打破课程界限,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建立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开展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创新性实验研究支撑平台项目,立项资助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5、依照作物生产规律开展"学期制实践教学"探索,第6学期和第7学期将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系统开展田间育苗、大田整地与移栽、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产品收获加工与销售等方面的系统训练。采取校内、校外共同考核,基地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等(其成绩占60%),学院主要考核学生实习、实训论文(其成绩占40%)。

  6、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等),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构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内外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以上。

  2、邀请合作单位的同行专家、领导以及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企业高管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实践实训方案优化,突出实践性、应用性。

  3、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避免低水平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等个性化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实验室实现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开放。

  4、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对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进行重组、归并、改造、调整,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实训中心;筑巢引凤,引进相关企业进驻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走出校门,外联企业或行业,借助其已有的农场、车间或工厂等,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

  5、依照作物生产规律开展"学期制实践教学"探索,实现学生对生产全过程的系统训练。并将"双师型"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全程的指导教师。

  6、邀请合作单位同行专家、领导以及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企业高管和用人单位参与,共同制定实验、实习及实训考核办法,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除严格执行现有的教师调停课管理规定、实验室开放管理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外,还应建立农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教师辅导答疑制度、教学过程安全责任制度、校内外实践基地管理、实训教学管理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2、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除严格执行学校已建立的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外,应针对农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建立适应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习质量标准、专业实训质量标准、毕业实习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等,确保教学行为规范。

  3、建立并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继续开展专业建设评价和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农学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实训等)质量评价体系、课程命题及试卷评阅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一整套能利于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挥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责任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体系。一是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常态采集制度,适时掌握学校教学工作进展状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收集制度,形成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师生面对面等多渠道科学收集信息的体系和方法;三是建立教学信息评价监控制度,通过学生、同行、专家、领导评教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评奖、晋职晋级、岗位聘任、课时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实行优劳优酬。四是建立了课程考核结果分析监控制度,坚持每学期对任课教师的试卷、成绩进行难度、区分度等质量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对试卷进行抽样检查和分析,评估试卷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校区

联系电话:0834-2580028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nykx@xcc.edu.cn

Baidu
map